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转载】新基建发展正当时,建企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2020-06-02 09:20 | 点击率:6050

建筑时报 曹珊

新基建作为新兴产业,一端连接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另一端连接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不仅能对冲疫情带来的经济增速放缓,起到短期刺激经济的作用,更为深刻的政策内涵在于起到带动和引领作用,为经济长期增长打下坚实基础,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

事实上,新基建并非一个新概念,在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强调,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快5G商用步伐,加快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自此,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词被正式在国家决策层面提出。特别是2019年年底以及2020年年初在疫情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下,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持续密集部署,各地抛出了总额约34万亿元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新基建的火爆和兴起,给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对传统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充分抓住机遇、从容迎接挑战,从而在本轮的新基建浪潮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将会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

新基建的概念、外延和特点

本轮新基建的概念可以初步归纳为,以新型基建为重点,兼顾新兴传统基建发展的又一轮我国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其中,新型基建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涉及到通信、电力、交通、数字等多个社会民生重点行业。

新兴传统基建指原传统基建补短板的部分,如这次疫情暴露出的物资储备和物流短板、交通运输短板以及公共卫生防控及公共环境卫生等医疗短板,也包括传统基建存量项目的改造、提升。其背后的支撑在于,我国传统基建项目市场远未饱和,中西部地区传统基建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即便是传统基建发展相对较快的东南沿海地区,仍有一定的提升潜力。对比新型基建,我们更应注意到此次新基建浪潮背后新兴传统基建的同步发力,这一点从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印发的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中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来。正是基于此,在新基建的浪潮中,新兴传统基建不应缺席。

新基建的概念和外延造就了其自身的特点,抛开传统基建项目的特点,本轮新基建的特点主要围绕“三新”——

新领域,更科技化

在补齐公路、铁路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各地都在新基建领域寻找新的发力点。以江苏省公布的《江苏省2020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为例,其中创新载体项目和产业项目涵盖人工智能、5G、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投资额占年度投资计划的36%。其他地区的投资清单中,新基建项目也占了很大的比重,比如北京计划投资100个高精尖产业项目、上海152项正式项目中科技产业类占比42项。这些新项目都与传统基建项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型基建重点关注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加大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领域的基建投资力度,围绕的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产业更新的提升,伴随的是新业态、新产业和新服务的发展与壮大。同样,这些基建新领域的拓宽离不开新科技的支持,相较传统基建项目,无论是其行业本身科技含量还是作为项目参建单位的科技门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新主体,更多元化

本轮新基建浪潮下,参与的主体更加多元,并且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同时体现在项目参建方和投资方。从项目参建方角度而言,随着新基建项目类型的增加和领域的拓宽,项目参建方扩展到高科技和智能领域的企业,不像传统基建项目中以建筑施工企业为主。对于项目投资方而言,新基建浪潮的大部分新型基建项目仍处于未开发的蓝海,并且给非政府投资主体预留了相当大的空间,特别是具有相应的软硬件生产制造、运营和服务能力的企业,如互联网、物联网、5G通讯网络、人工智能设施和大数据中心设施的生产商、运营商和服务商正大举进军新基建,事实上华为、阿里、腾讯等企业已经大力投入新基建。相较传统基建行业的强政府管制和重国资输出而言,新基建项目投资主体无疑将会更加的丰富和多元。

同时,新基建除了参与主体的变化之外,更注重不同主体之间的交互共融。传统基建领域,在按类别条块化管理的体制下,我国建设工程项目长期沿用传统的设计、施工等平行运作模式,在最近出台的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中,对工程总承包企业推行设计、施工“双资质”模式,意在发挥上下游联动效应,突出整合优势。新基建语境下,不同于传统基建中的按类别条块化管理,将更注重核心技术的深度融合,引发乘数效应。相比传统基建影响特定的垂直领域,新基建不受时空限制,将更直接有效地拉动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人才等各要素的投入,覆盖面更广、参与主体更多,将给产业升级带来更大的空间,推动形成新的产品服务、新的生产体系和新的商业模式。

新方式,更市场化

近几年,传统基建中的产能过剩、投资效率、政府隐性债务等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随着监管环境变化与融资手段创新,基建市场化的步伐也在加大,例如PPP模式因其连接了政府和社会资本,由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有效降低了政府负债,提高了公共服务提供效率,成为近年来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广的商业模式。

基建市场化的特点在新基建中会更加突出,新基建更加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一方面,政府为应对疫情付出了巨大的政策成本、大量的医疗资源投入、大面积的减税、减免高速公路收费等措施,财政资金用于新基建的投资规模必然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2014年起国家重点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地方政府受制于投融资渠道狭窄的困境,虽然从2019年起地方专项债规模开始扩容,但如此庞大的基建投资需求仅靠政府是不可能实现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基建领域发挥市场化作用,借力社会资本在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上的能力优势,打好政府引导和市场创新的组合牌,代表新兴产业的新基建才能避免债务泡沫、产能过剩,提高投资效率。

也就是说,更市场化一方面是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直接结果,另一方面,新的投资方式、参与方式甚至是传统项目发包方式的变革都会给新基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使得整个市场的活跃度和自由度都会获得较大提升。

施工企业如何参与新基建项目

新基建是有时代烙印的,20年前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桥梁,20年后的本轮新基建的概念、外延和特点决定了其背后蕴含的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如何准确踩点,规避风险,把握机遇,是本轮新基建大潮下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从本轮新基建浪潮下源头信息获取与品牌打造,到企业自我提升,再到项目参与方法以及建筑施工企业在本轮新基建中应当把持的原则四个角度,笔者总结了十六个字的应对——眼观六路、新旧结合、内外兼修和根深叶茂,为建筑施工企业参与本轮新基建项目提供一些思路。

1.眼观六路

信息获取是承接项目的前提,品牌输出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两点无论新基建浪潮是否来临,建筑施工企业都应当给予相当程度的重视。

信息获取不仅仅局限于市场项目信息的收集、更新与识别,还要及时跟进国家政策,把握重点、热点区域发展趋势和动态。尤其是在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房建市场会进一步调整回落,新型基建和新兴传统基建作为补短板和提升民生服务的重点,增量的不断增大基本上成为定局。需要企业尽早布局、尽早谋划,提高对项目信息获取的重视程度,培养企业对于政策和区域发展的敏锐嗅觉,确保建筑施工企业在本轮的新基建大潮中能够先人一步。

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想要在本轮新基建浪潮中占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还需要借助于自身品牌的打造与输出,特别是在认同感、客户满意度、行业代表性三个方面进行企业品牌的打造。同时,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更重要的是品牌工程的打造,尤其对于新领域的项目,通过一两个品牌工程的树立,获取的是更多业主的关注度、更大的工程报价弹性空间,从而达到对市场制高点的占领。

2.新旧结合

新基建伴随的是大量新项目的展开,但也需要提醒建筑施工企业对存量项目仍保持一定的关注度,这些项目具备一定的市场空间。同时,建筑施工企业也需要借助新基建的东风,实现自身在传统基建领域的转型升级。

重存量,深挖存量项目市场。在各省市发布的2020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中,占比最大的还是传统基建项目。根据腾讯研究院的统计来看,中央的8次重要会议除了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外,其他6次都是传统基建与新基建同时提到,甚至对传统基建的表述更为详尽、更为具体,可见传统基建的存量市场依旧很大。新基建是热点也是潮流,但热点和潮流的背后是大量参与主体的涌入,伴随的是市场化的不断放开,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呈现出卖方市场(发包方主导)的趋势。相比较而言,存量项目市场,项目情况比较明了,行业也多属于建筑施工企业熟悉的传统领域,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在存量项目市场上,建筑施工企业有一定话语权和选择权。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本轮新基建大潮来临之时,不妨回头再看一看以往的存量项目,认真挖掘其中的潜藏的市场潜力。

借东风,强调“提质增效”,促传统基建的“产业升级”。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也需要借着新基建这股东风,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积极引入新技术,完成自我的华丽蜕变。例如,在交通运输领域,如今的物流建设水平已跟不上现实的需求,建设多层次、立体的交通运输体系已是当务之急,交通项目拉动基建投资的效率也相对较高,在近年的基建项目中的重要性正在提升。因此,在传统基建中,建筑施工企业应当留意各个细分行业中的技术标准升级、实施模式变化,当基建周期来临,都将是基建发力的重要方向。

此外,还应关注新基建与建筑工程的关联性。例如,新基建的重点领域中,高铁城轨是传统基建的新型部分,而特高压则与部分电力建设建筑公司的主业密切相关,其余5G、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等领域看似与建筑施工企业关联性不大,但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其投资额中的建筑工程投资平均占比达到40%左右,因此相关领域投资景气向上也需要建筑施工企业的积极参与。

3.内外兼修

本轮新基建的特点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自身水平也提出了新要求,既涉及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也关注企业的外部提升。

在新基建到来的今天,尤其是在一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面临的是新主体、新方式和新领域,如果仍然沿用以往松散的内部管理方式,很难真正应对这些新情况的出现。基于此,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认真思考并付诸实践,打造“结构合理、制度完善、职责清晰、运营高效”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也就是说,建筑施工企业无论从企业结构、人才结构和公司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应当应对新基建的需要,对企业进行各方面进行改革,包括机构改革、管理体系改革等,同时吸引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利于尽快开展新基建业务。部分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内部已经设立有科技公司、科技中心和相应科技板块,有一定基础的企业,更应当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强投入,以其为支点,做强做大新基建业务,使其成为新的主业和利润增长点。

同样,新领域项目的出现也对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升级提出了客观要求,同时伴随着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项目内容的科技化,建筑施工企业还应当考虑开展一些行业横向合作。

我国建筑业实行的是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新基建领域的很多行业也有相应的资质要求,获得相应的资质是进入市场的第一步。例如,建筑企业想参与5G基站建设,需要具备通信工程施工总承包等相关资质。承接特高压建设工程,需要具备电力工程相关资质,包括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或输变电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承揽电力设施的安装、维修或者试验业务的施工单位,还需要取得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城际高速铁路工程需要由具有铁路工程相关资质的企业承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需要由具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的企业承担。另外,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充电桩等领域也将会催生很多新基建工程项目。这些领域可能涉及到建筑业企业资质包括:电力工程、通信工程、机电工程等施工总承包资质,电子与智能化工程、建筑机电安装工程、输变电工程等等专业承包资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建筑施工企业需要获得所有资质,还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着力选择与自身背景有一定联系的行业,挖掘自身潜力,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资质升级,获得相应行业的市场准入资格。

而对于新兴传统基建模式,建筑施工企业还需要关注的是发包模式的变化,具体来说,EPC模式近年来已经被逐渐应用在传统基建项目的发包过程中。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正式出台的背景下,建筑施工也需要确保自身具备承接项目的资质。

同时,还应大力探索行业间横向合作、兼并重组,获得专业技术支撑。通过与从事信息科技等高科技生产、运营和服务的高科技企业合作的方式,在保持目前企业结构和经营管理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与科技企业组成联合体,开拓新基建业务,在新基建业务的实施过程中逐步实现企业的转型和升级。

另外,高科技企业与传统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根据自身的实力情况,开展一些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比如通过并购、交叉持股等方式,尽早取得相应的资质、人才和能力,也可以实现快速发展和渗透新基建相关领域的目的。

4.根深叶茂

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纵观我国几轮的基建浪潮,从不缺乏勇立潮头博大浪的建筑施工企业,但是能真正能够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永远是少数。建筑施工企业要想真正在本轮新基建浪潮下傲立潮头,还需要遵循“求新求变不能脱离企业实际”和“扎根自身优势方能从容应对”两个原则。

建筑施工企业在本轮新基建中求新求变是客观现实需要,毕竟浪潮涌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是仍需要警惕,求新求变应当是在结合企业实际发展的前提下。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在面临国家新政策与新产业推出的过程中,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盲目参与新模式、进入新行业新领域,带来的是“一变就乱、一变就死”的结局。所以,还是希望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审慎对待新基建中的新领域、新行业以及新特点,积极应对的同时做到稳妥调整。

此外,新业务、新项目承接,永远不能抛弃自身的优势,这也是重视企业传承和积淀的必然要求。只有扎根自身的优势,发挥企业的长处,才能真正做到在机遇和挑战来临时能够从容面对。

2020年,我国新基建的大幕已经缓缓拉开,国家和地方大力推动的新基建,不仅是当前经济和社会背景下,稳定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规模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有力抓手。有理由相信,建筑施工企业已经窥见了本轮新基建背后所蕴含的广阔市场和巨大潜力,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风险和收益对等,希望建筑施工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怀揣“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的精神,在本轮新基建中使自身获得发展和壮大。

     
重庆单轨交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2013 版权所有 渝ICP备18001954号-1
地址:重庆市大渡口区建桥大道36号  电话:86—023—88533002    邮编:400084  技术支持:红杉软件